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三届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与病害防治技术创新交流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第三届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与病害防治技术创新交流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2025-03-0513
为增强道路桥梁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交流和推广道路桥梁病害防治的技术和经验,提高道路桥梁的管养水平,从而减少或避免道路桥梁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主办、海南省市政工程协会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桥隧检测养护分公司共同协办的“第三届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与病害防治技术创新交流会”于2025年2月26日-28日在海南海口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市政工程协会、道路桥梁建设、设计、施工、养护等单位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道路桥梁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海南省市政工程协会会长傅舒同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海南省在道路桥梁养护方面当前的现状境遇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会议期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常成利、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苏东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数字智慧院院长方恒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道桥院副总工程师鲁传安、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桥梁所总工程师李明等业内专家,围绕桥梁检测监测、加固维修、抗震防灾、智能运维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与会代表还就桥梁安全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于桥梁病害的处置及耐久性的提升也提出了展望:

一、新材料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极端气候地区桥梁建设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新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特种钢材、复合材料等,具有更高的耐低温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够提高桥梁的整体耐久性和安全性。

二、新技术的多向集成。桥梁建设将集成更多先进技术,如BIM(建筑信息型)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优化桥梁设计,提高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桥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新工艺的持续开发应用。新型施工工艺如3D打印技术、升级版预制装配式施工等将被引入极端气候地区桥梁建设中,提高桥梁质量和耐久性。

四、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化技术将在桥梁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智能监测系统、自动修复材料、无人施工设备等,这些技术能够提高桥梁的自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桥梁在各种环境中的长期稳定运行。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环节之一,2月28日下午,与会代表前往海口标志性建筑——世纪大桥进行实地考察,海口市建工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修治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世纪大桥的建设历程、技术特点和运维管理情况。
海口市世纪大桥是由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教授于1995年主持设计的、首次提出使用“斜拉桥主梁在50%设计荷载作用下为全预应力结构,100%设计荷载作用下控制主梁的极限承载力”的新思路桥梁。世纪大桥于2003年建成通车,全长2663.6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跨340米,连接海甸岛和海口主城区,横跨海甸河。世纪大桥不仅是海口市的交通枢纽,也是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其独特的双塔斜拉桥设计和夜间灯光效果,同时设有观景平台,供游客欣赏海甸河及周边城市风光。

世纪大桥在建桥初期就布设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并逐年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通过前端布设的76套传感器,可实现对主桥风力风速、车流量车速、斜拉索索力、主塔倾斜、主梁的应变、振动、位移和结构变形等情况各项参数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通过实时查看索力、梁体位移等情况,从中抽取对桥梁结构损伤敏感的特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当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可通过系统平台对数据进一步解析,并实时判断桥梁的健康状况,为桥梁上的各种活动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

与会代表对世纪大桥独特的结构设计、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完善的监测系统表示肯定,并就桥梁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国道路桥梁安全领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推动我国桥梁安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